您现在的位置: 新泰市青云中学 >> 学生天地 >> 小荷初露 >> 正文

“近墨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3-07
 

  “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出自晋代文人傅玄《太子少傅箴》一文,作者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来人们便把这一箴言作为生活的座右铭。“出污泥而不染”是宋代学者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作者托物言志,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的情操。
  那么,对这两种处世观到底应当怎样看待呢?
  先说“近墨者黑”。唯物主义认为,人生活在一定的客观环境里,他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有时环境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早在傅玄500年以前,人们就懂得了“君子必慎其所处者”。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三迁而居”,便流传为佳话。试想,如果孟子的母亲没有这种远见卓识,恐怕孟子也很难成为一代“圣人”。当今一些初中或高中毕业的学生,一时没能升学或就业的,一旦与社会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便很快染上种种恶习,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说明了和什么人交往的重要性。因此,从唯物的观点来看,“近墨者黑”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马列主义的唯物论又是辩证的,那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环境又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它可以促进人们改造环境和推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共产油”的故事恐怕是大家都熟悉的吧:老一辈的革命家王若飞同志被国民党关进绥远的一所监狱时,敌人曾把一个无恶不作的抢匪排长和他关在一起。结果怎样了? 在王若飞同志的教育和帮助下,那抢匪排长接受了革命道理,愿意改恶从善。于是敌人便惊呼王若飞是“共产油”,说谁要是一接近他,谁就会染上一身“共产油”! 王若飞同志“近墨”,不但自己没黑,反而将墨者“赤”化了! 当今被誉为“活雷锋”的朱伯儒同志与小偷交朋友,终使小偷成为新人的美谈,更是家喻户晓。这些事实都有力地说明:一个人如果有先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就勇于且善于和“墨者”打交道,化“墨”为“朱”,为社会不断增光添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反之,如果人人把“近墨者黑”奉为金科玉律,对墨者畏而远之,如此下去,那世道会变成什么样呢?当然,“打铁还靠自身硬”,要是自己不“硬”的话,那也切莫一味与“墨者”为伍,否则,后果也不堪设想!
  提到“出污泥而不染”,我便想起现在的有关事情。据说,某市一位局长因受贿被“通报”批评,这位局长竟将那材料往桌角一扔,笑了笑说:“受点礼,上上下下多着哩,谁能不这样?”又据报纸载文:深圳某单位副经理周某,主管一建筑工程,受香港装修公司的贿赂共928万多元,被判死缓。有人看了这则报导,竟然说:“也难怪他,成年累月和港商、西方资本家打交道,那香风迷雾谁顶得了!”这种议论,一言以蔽之:出于污泥就得“染”!我想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听了这种高论,都会感到“莫名惊诧”。这些言谈者可曾想到,即使封建社会,在众多官宦热衷于功名富贵、贪赃枉法、骄奢淫逸的情况下,也还有屈原、陶潜、周敦颐等超脱于世俗者,他们像出于污泥的莲花那样“不染”“不妖”“不蔓”,显示出“亭亭净植,香远益清”的高风亮节。至于民主革命时期,像“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卢绪章同志那样,自始至终不受“魔鬼”的影响,将所赚大量金钱全部交给党,保持和发扬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更不乏其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大大小小的干部,在不少地区和单位都屡见不鲜! 和这些人比较起来,那位局长、那位副经理,以及众多的见“污”就染之徒,显得何等低俗和卑劣!
  不过,当今社会,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如果仅仅做到“出污不染”是不够的,还应该勇于和善于与“污”斗争,为国家和人民去“污”。封建社会的洁身自好者,因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能“留得清白在人间”,已实属难能可贵,对他们不宜苛求。但现在就不同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神圣职责,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我们对不正之风、不良现象进行坚决斗争。如果大家都只是自己“不染”,对周围的“污”置之不理,听之任之,那客观上岂不是纵容了歪风邪气的滋长蔓延?
  报纸上曾报导过这样一位干部:身居要职,一尘不染,对贪污贿赂深恶痛绝。每逢过年过节便出门躲礼,实在推却不了的就记下送礼者姓名地址,他日登门奉还。对干部中一般受贿者,则在大会中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就给予党纪和政纪处分。群众对此无不拍手称快——从这位领导干部身上,大家清楚地看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
  综上所述,可见“近墨者黑”与“出污不染”是对立的统一。我们主张既警惕“近墨者黑”,又要敢于和善于“近墨”;既坚持“出污不染”,又要敢于和善于同污染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整顿党风、深化改革、开放搞活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点击数:968次 【字体: 加入收藏 打印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