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泰市青云中学 >> 教学科研 >> 教研活动 >> 正文

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问题

作者:袁栗军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7-06-04
 

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所有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课程标准、一套教材,课程开发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课程问题越发突出,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1986年,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开始实行编、审分开,提倡”一纲多本”。凡是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编写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可供全国选用;经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查通过的,可供地方选用。由此,课程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大。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明确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50%。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具有多因素的、复杂的、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它包括:对课程材料的创造、改编或选择;课程研制人员的组织;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单项计划的制定等。对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加强领导,确立校本课程宗旨
由于国家课程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即使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也容易用开发的课程材料去迎合国家课程的要求,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学校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耗时的的过程,教师本来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开发课程常常被一些人误解为教师工作的“分外”之事。如果学校领导缺乏调动和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没有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方面支持学校自编课程的开发,要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校环境和办学历史等,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否则,学校是不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勉强进行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目标不明确的,或者是较低水平的课程开发。
二、培训师资,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
国外课程研究与实践已证明,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建立课程开发队伍是关键,这支队伍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设计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在教师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不断地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目前,由于我国师范教育分科设系,师范毕业生接受的只是单一学科的教育,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就形成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宽的现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跨领域、跨学科的,这就对教师的在岗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搞好这方面的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求教师跨学科地研究有关知识。理、化、生和政、史、地两个综合学科内的教师,一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通过听课来了解掌握其他学科中有哪些知识点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二要采取定期集体备课的办法,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有关问题。通过岗位上的不断学习,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就可以取长补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同时也寻找到了不同学科之间开设课程的结合点,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
第二,学校要对教师学习和掌握跨学科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把它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对教师的学习情况分期考核,考核的结果要与表彰奖励挂钩,与教师的评优、评模、晋职联系起来,使广大教师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社区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从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社会性问题等出发寻找开发主题,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也可指向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向学生的学业成就及问题。如果学校自定开发主题较为困难,也可以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寻求帮助,争取在他们的指导下,确立开发意向和项目。就课程类型而言,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是活动课程开发,也可以是选修课程开发,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发综合课程,条件薄弱的学校也可以着力于教材改编和编写辅导材料,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并对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顺利实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就开发主题而言,可以是环境保护、地方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消费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策略等,也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发展。校本开发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教材内容的开发。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材的应用,已经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用教材的过程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开发。如果我们把对教材的开发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就形成教材拓展性校本课程。目前,各学科所进行的学科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拓展性校本教材。如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方案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文字资料收集、调查报告,美术、音乐特色活动,等等。但是,我们往往对这些丰富的资源缺乏系统整理,所以活动始终是活动,价值无法更大程度地体现。因此,我们要有计划地将学科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整理,使其成为规定教材以外的校本教材,成为规定课程以外的校本课程,不至于使这些资源浪费。
四、注意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联系
课程开发与教学应是一体的,不可割裂。因为学校课程与教学都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排斥或忽视任何一方的存在,都会适得其反。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相适应,一方面体现在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的适应,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学评价适应课程开发的教育宗旨。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学校之间各不相同,国家很难也不可能采用统一评价标准来检测各个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际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点击数:1015次 【字体: 加入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