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泰市青云中学 >> 德育工作 >> 家校共建 >> 正文

从学校和家庭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3-17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30%的才能+70%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的是人情的美好,人生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

    愉快、烦恼、快乐、悲伤、爱与恨,都同样与同他人  的交往和关系息息相关。

    我们说,人际交往是情商的公关策划师。

    也许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存在尔虞我诈  的欺骗,感人肺腑的友情。接触别人,也被别人接触。

    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这是一个人的集体,交往  是生存的条件,那么对那些依然天真,不懂世事的孩子呢?他们接  触的所谓社会不过是家庭和学校,也就是走向社会的跳板,人际交往对他们来说又该是怎样的呢?

    答案在孩子们的心中。

    □学会和孩子相处

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接触者。在朝夕相处中。父母总是伴随在儿童左右,指导他们的行为。学会正确和父母相处是儿童人际交往的起步。   

过渡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一般比较严厉,事事关心,很少给孩子自由。比如孩子想出去玩,父母存在着怕孩子受欺负、怕孩子学坏、们孩子浪旨费时间等疑虑,不答应孩子的要求。或者父母把孩子日常的一切活动都规定好,让孩子照着去做,并且父母对孩子进行监督。这样就把孩子的交际空间没计得很小,仅仅限于家庭的范围里。同时因为父母的严格控制,孩子成为了父母的“附属品”,对父母十分惧怕,在做一件事以前总是战战兢兢地想:是否爸爸妈妈让我去做,会不会挨骂呢?这样的孩子在集体中的独立性是受到影响的,常处  于弱者的地位,对什么都缩头缩脑,不善于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放任型。骄生惯养是教育中的—大忌讳。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常常造成他们骄横,无理,自傲。他们把父母的劝说视为耳旁风,认为父母是他们的支配对象,提出什么要求都让父母想法办到。这是城市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据统汁有70%的家庭对孩子的行为放纵过度。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常常让孩子陷入个人主义的小圈子,缺乏平等相处的耐心。在同其他小朋友交往中不容不让,极易产生矛盾,被别人疏远。不愿与之打交道,成了“孤独的王子”。

平等对话型

父母和孩子相处前提应放在尊重上,父母要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尽量减少呵斥或争吵,比如让孩子关门,你如果说;“把门关上!”或者说“XX,你去把门关上好吗?”这样孩子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去完成同一件事。从而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是做到平等对话所不可缺少的。据对天津十八所小学的调查,大部分担任班长的儿童和别人相处得很好,他们一般表现出来比较沉着冷静。根据对其家庭的深入调查,发现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小主人翁的角色,能够主动地帮助父母处理日常事务。他们的父母也尊重孩子的权利,这充分说明树立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处理妤父母同儿童的关系对他们的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同孩子正常相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家长要善于在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能让孩子愉快接受的教育方法。

□坏境对儿童人际交往的影响

有位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说:“生活在赤道亡的人具有火一样的热情.”很明显,这句话是荒谬的,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不同。

想当初美洲的印第安人多么友好地迎接英国殖民者,他们拿着水果,跳着舞为远客的到来而欢呼。可悲的是,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英殖民者便拿起屠刀大肆杀害这些善良的人民,把他们赶到西部贫困的所谓“保留地”。

我国新疆人民勤劳勇敢,十分好客。有一首动人的歌曲“远方的客人哪,请你留下来……。”在草原上无论到哪个帐篷,主人总会笑眯咪地请你坐下,捧出滚烫的酥油茶……    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色,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让该民族的人民从小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并接受这种风格。

社会的大环境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形成一种文化的规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受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会很大。而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懂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意义。所以在孩子成长中,要经常地通过模范人物对他们进行教育,不要受不良思潮的侵蚀,这无论对孩子进入学校这个小集体还是社会的大集体都是不无裨益的。

环境对孩子人际交往的影响还表现在家庭中。在大人交往过程中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诸如家庭成员间的争执和不和睦,夫妻之间常闹矛盾;父母同邻居、同事间的矛盾也常带到家庭中来,由于孩子年龄还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容易随着父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有点“同仇敌恺”的气势,但他们不了解事件的本来面目,缺乏自我分析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常常把矛盾情绪冲动化、持久化,并在心灵上留下阴影。孩干自控能力是人际交往中解决冲突的重要途径,应从小就注意培养,不要因为父母的憎恶,形成爱激动,性情烦燥的性格。

情感分享是连接家庭成员的纽带。充分利用这根纽带,把哺育子女成长的甘霖注入,同时也要注意过滤杂质,别让病菌侵入孩于稚嫩的肌肤。

口孩子的“朋友”观念

小学生喜欢过群体生活,常常几个人—起上学、回家,几个人一起做功课、做游戏,故有“帮团时期”之称。日本广田君美指出,小学时期儿童处于从个体到集体的过渡。

那么孩子们对待朋友的态度也和大人们—样吗?

成年人交朋友一般和事业、情感有关。有的朋友是工作的需要认识的,包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还有的朋友是由于志趣的一致,在一起大家谈淡心。获得精神上的共鸣。成人间的朋友一般比较巩固,注意珍惜友谊的重要性,而孩子的朋友观念则不同。

孩子们在一起常常为了玩得高兴。他们边玩耍边交谈,但这种交谈与其说是会话,还不如说更像合唱。孩子们同时开口,想到什么说什么,然而却能互相理解。儿童和小伙伴们的结盟使他们有了大型游戏的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是儿童自我意识能力增强的体现。但往往这种结盟不会持久,很不巩固。孩子们对友谊看得不是那么重,因为这一期儿童的社会化思想刚开始不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因此儿童间常常是为了—件小事就吵架。但互相都不会记仇,过一段时间会主动和好。这也就是说儿童间的友谊基础是不深厚的。在这一时期要注意对孩子真诚待人。不欺骗别人,重视友情等品质的培养。

儿童交友还有固定化的特点,他们只和特定的同伴一起玩,形成集团而且还和其它集团对立。本集团内的孩子往往能玩到一起,并且互相支持,遇到别的集团孩子欺负本集团的某一成员.他们会帮助他。平时父母要注意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的小朋友,看他们共同的习性是什么。一般孩子里面有个“孩子王”,别人都听他的,如果这个“孩子王”有不好的习惯很容易会传染给其他孩子。因此注意孩子的行为趋向,不要让孩子滋生坏习气。

湖南邵阳市一小学某班,几个学生平时老在一起打游戏机,看录相,钱不够用就商量着怎样搞点,于是其中一个姓孙的学生提出去偷,其他人有些担心,而他却满有把握地说:“没事,我得过好几次手了。”于是他们合伙去愉商店,被当场抓获。有些孩子的家长痛心疾首,“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平偷东西呢?”可事实就是事实,他们原来并不会,如果几个在一起,可能胆子就大了,头脑一热走上了邪路。

另外儿童一般和同性在一块活动,不愿同异性交往。这一时期的儿童已有稳定的性别观念,并且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有很大差异。比如男同学喜欢几个在平一起冒险,猎奇,球类运动等室外活动;女同学则喜欢在一起读书、跳皮筋、蹋键子等趣味性的活动。由于兴趣的不同,男女生—起游戏的情况较少。男女之间还形成了一段距离,比如同桌之间划上—条“三八”线,谁也不准过线。男孩子—旦和女孩子在一起玩就受到别人的起哄,用些成人间的语言叽笑他。这时应教育他们学会尊重别人,知道恶作剧是不对的。但对于儿童间性别隔膜的存在应给予理解,这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阶段。

当然还有的儿童性情较内向孤僻,不愿和别的小朋友来往,突然加入一大群小朋友之间会害羞。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宜采取渐进的方法,先让他和一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再逐渐扩大交往的圈子。孩子在交往中逐渐认识到同大家在—起是很愉快的,从而增强了交往的信心。

对于交朋友毫无兴趣的孩子,严重的可以说患了自闭症,父母要特别关心,及早找出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对症下药,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口成人交往技巧对孩子的应用

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的,我们现在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实际上是为了将来作准备,让孩子们逐渐掌握成功交往的技巧。

任何一个成功之士在交往中总有一些能感召人的风度,这些风度也就是心理素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诚”字当先

诚实是成功交往的基础。诚实,字面含义就是真心真意。有人说:“腹心相照,谓之知心。”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正如古人云:“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儿童从小就接受诚实教育,这包括不撒谎,不说大话等。有的儿童总是想捉弄别人,搞一些恶作剧,比如告诉某个同学“某某在楼下等你”,别人“笃笃笃”跑上跑下累得气喘吁吁,他却哈哈大笑,这样的儿童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感,不愿和他交朋友。   

2、尊重别人

古人云:“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反之,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尊重是与他人沟通的基础,是平等对话的前提条件。

有的儿童行为很霸道,常欺负别的孩子。尤其在男孩子中表现较普遍,这些孩子一般在家庭里比较受宠爱,事事不饶人,常常被老师批评为:“破坏团结的坏孩子。”因此教会孩子尊重别人是很重要的。

3、大度为怀 

对于别人的错误,你应该表现得大度,不应该斤斤计较。当然要坚持—定原则,不要给自己造成损失,“大度”主要指心理上的忍让。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孩子一般有任性的毛病,他们不愿意受委屈,遇到不顺心时常向老师和家长告状,还会哭鼻子。这时要用婉言进行解劝,不可火上浇油,助长孩子的气焰,让他们感到有了出气的保证。比如孩子在外面打了架回家后向妈妈诉委屈,家长不要不分红皂白,说:“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吗?”要冷静地问明原因,该平息的时候就平息,孩子间的争吵是很正常的,切不可助长孩子的任性。

4、充满自信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应维护把握自己的权力,显得成熟、有骨气、有意志、有进取心和有竞争力。

这表现在儿童交往中指的是其自主性,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别人意见的干扰而盲目地跟随,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见。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比如有的孩子告诉小明,妈妈给他买了一辆新自行车。小明回家后也要求妈妈给他买,理由是别人有了,但他从不考虑买新自行车对他是否有意义.顺从依赖是儿童发展中的一大不足,要有意识进行培养,让孩子形成坚强、有主见的品质。

当然,人际交往的技巧还有许多方面,受年龄阶段的限制,孩子还不可能具备成人交往的能力,但从小做起,让他们学习交往的重要性和方法,将关系到以后能否更加地适应社会。

口不要让孩子沾染恶习

什么时候孩于就懂事了?在小学期间。

什么时候孩于老是不懂事呢?还是在小学。

这是多么矛盾的问题,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孩子确实是充满矛盾的。成长过程中,动力的簧和阻力的簧都绷得紧紧的,孩子在拉扯中长大。

他们还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

奖状小红花是他们渴望的,家长的夸奖是他们渴望的,一次成功的制作也是他们渴望的……

 然而他们的行为却常常让家长们头痛:贪玩、调皮、撒谎……,所有的缺点都会在他们身上显现,令为父母者都惊恐不已。

谁叫他们是一朵绽开的花朵呢?召来厂蜜蜂,也惊动了害虫。

我们就是要给他们消灭这些害虫.

口莫让孩子掉人撒谎的泥沼

上海市某区司法部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在八岁到十二岁的孩子之间,会说谎话的孩子约占60.4%。其中喜欢遇事就向父母、老师或其他同学吹牛皮的约占21.8%。又据某区法院对羁押的少年犯调查表明,84.6%的少年犯,都有说谎话的恶习,有的少年犯编造谎言简直可以假乱真。从南市区某中学对20012岁到14岁的初中生的调查资料中还发现,说谎的孩子中,有70.2%的孩子还是少先队员或“三好学生”等品学兼优的青少年。

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说谎在孩子中间竟是如此普遍,按照这个统计资料,我们周围的孩子说过的话会有很多的是不真实的,我们是否在孩子撒谎的时候意识到这一点呢?我们是否想过纠正孩子们这种毛病呢?我们认为诚实的孩子是否真的诚实呢?

请看这么一个案例。十二岁的孩子刘某坐在受审椅上,瘦小的身躯与椅子显得很不协调。警官问:“你究竞有没有作案?

“我没有!”他理直气壮。

警官对—旁的刘父(审诉少年犯,监护人可以在场)说:“据我们掌握的材料,你的儿子曾多次盗窃,请你劝说一下孩子好吗?

不料刘父马上怒气冲冲地喊道:“我相信自己的儿子,他绝对不会偷钱!我了解孩子的性格,他从来都是个城实的人,我完全相信他!

事实胜于雄辨。经过—个多月的慎密侦察,警方已经掌握厂刘某所有的盗窃资料。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做案96次.盗赃折算价值逾4000余元。案件终结之前,警方特意让刘同其父见面。刘对父来说:

“爸爸,我小时候因考试不及格对你撒过慌,你发现后狠狠揍了我一顿。此后我知道你和妈妈最讨厌我说慌,我也想做一个不说谎的孩子。但是,我一旦遇到对自已不利的事情后,为了免遭打骂,总是千方百计地编造谎言,我一直在骗你,所有的罪证都是真实的!”   

刘父呆呆地站在一旁,禁不住老泪纵横,许久才大叫:“天哪!是谁在作弄我啊”。

怪谁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费尽了心血,而到头来竞落此下场!孩子犯罪父母应该是有责任的,如果平时对孩子多一些了解,对孩子和行为多一些琢磨,还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吗?

孩子难免有做错的时候,父母对这些小事动则打骂,让孩于在父母面前唯唯缩缩,战战兢兢,为了逃脱责任,他们不得不编造谎言来欺骗父母,而父母又不能细心地加以体察,一次次地蒙混过关使他们有恃无恐,在生活中离诚实越来越远,终于铸成大错。

有位中学生何某在上学时,担任班长、少先队大队委员,四次荣膺区“三好”学生,九次评为校“三好”学生或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他的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对他花钱不加约束,从小养成了爱挥霍的毛病,后来花钱越来越多,穿名牌,看电影,打游戏机等,父母渐渐对他要钱的数目进行克制,不再那样有求必应了。他为了得到钱,灵机一动,想了一个让父母乖乖给钱的方法,今天以“学校要订《青年报》需交30元”,明天又以“组织春游交20元”为名,从父母手中搞到钱.“假作真时真亦假”,他感到,说谎比说实话反而来得潇洒,样样事因为谎言能办成。

何某对警官说:“我尝到了说假话的甜头。我不论对家长还是老师摆出一副厚道的脸相,聆听他们的教诲。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我又懂事,又听话。凭着这种本领我发誓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最后铤而走险去诈骗……”

原来如此!这就是老师和家长们眼中的“好学生”!何某涕泪涟涟,说谎毁了我的青春,这是一声多么沉重的警钟呵。

小学阶段是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的判断,实际上善和恶在他们头脑已经形成了概念,但在选择上仍处于盲目状态。孩子撤过一次谎后,父母没有及时发现.他便认为撒谎有时还是不错的嘛,于是偶然抱着侥幸心理一次次进行欺骗,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习惯,很难改正。因此这一时期父母要经常关心和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遇到与孩子表现相异的情况要及时分析,循序善诱地引导他们从撒谎的泥沼中拔出,千万不可让他们留下虚伪的种子,否则遗恨一生。

口孩子大唱爱情歌的启示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在岸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经常看到十来岁的孩子背着书包,边走边摇头晃脑地大唱爱情歌曲,其熟练程度不亚于歌星水平。

儿童唱爱情歌曲在人们看来是很普通的事,确实现在一提歌,爱情歌曲满天飞,到处都是。

而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却十分鲜见。家用音响,影碟机里放出的歌很少有适合儿童唱的。家长一般也不注意让孩子学儿歌,跟着流行跑,自己喜欢唱什么就教给孩子唱什么,于是—家人经常大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唱歌是陶冶人们情操的一种方式,对孩子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儿童并不是不可以唱爱情歌曲,关键是让孩子保持他们独有的气息,一首好听的儿歌能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想也一步步发展起来,他们开始重视起自己来,最早他们明白了性别的差异,知道世界上有男孩和女孩,并确定了自己的性别。女孩子也开始爱漂亮起来,喜欢穿鲜艳美丽的衣服,精心打扮自己,也就是开始注意自我形象,并对自己进行观察,尽量达到满意的程度。

上学后的儿童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只脚迈进了社会的门槛,另一只还滞留在童年的梦幻里。他们不仅讲究个人的仪表;还开始追求自己在社会中的印象,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同自身的评价进行对比,由此产生平衡和不平衡的感觉。他们变得急切地想了解自己,把探索的目光对准自己。一次学习成绩的好坏让他们产生的感觉最早不是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自己在一个班级中所处的位置,他们越来越多地把自己同别人对此,至此,真正的“我”便要产生了。

是啊,在世界上活了十几年,也确实到了揭开“自我”之谜的时候了。

口心理断乳

还记得孩子幼儿时断奶的情景吗?那时孩子饥饿而任性地哭叫着,张着小口执拗地寻找母亲的乳头。而母亲却硬着心肠,只给孩子喂奶糕稀饭等他陌生的东西。孩子一次次顽强地吐出,表示拒绝。然而最后终于进食了。这是人一生中一大转折:断乳。

这一种“断乳”是生理上的断乳。到十几岁时开始的是心理性断乳。有人在一首诗中写道:那天你挣脱了父母的手,摇晃着迈开稚嫩的脚步,虽然再三地跌倒,啼哭中也透出—丝走步的骄傲。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习惯地牵着孩子的手走路,可如今,即便父母主动地伸过  手来,孩子也竭力想要避开,感觉拉着很别扭,因为“我已经大了”,一种成人感占据了心头。这也就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

这一切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在青春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突变,使孩子的社会行为具有了人生这一阶段的独特个性。当初,对父母、老师的话都洗耳恭听,忽然有一天,开始厌烦起絮絮不休的耳提面命了——独立意识已经滋生。在心里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生发出许多不安分的渴望,变得雄心勃勃,盼望独立,内心激动而紧张。北京经济学院附中的孙蕾这样说:“我觉得有许多父母在子女的感情危机中是可悲又可怜的‘作茧自缚’者,想想在你们情急中的时候被骂作:‘狼心殉肺’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在你们百般爱护下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是否你们曾左右过他们的正当意志,是否你们曾缺乏理智地做过伤害他们自尊心的事?是否你们曾把物质条件放在他们感情需要的首位而忽视他们渴求的精神理解呢?

还有些父母喜欢自作聪明地替子女想问题、办事情。因为他们不愿透过孩子的瞳孔看世界,好像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孩子只有虔诚地继承下来的权利。

有一个孩子这样说:和父母的关系简直是春去春又回,倒不是他们“网开—面”,而是我在迁就他们的偏执想法,我走过的是这样一个历程:5岁一10岁,逆来顺受;10岁—12岁,敢怒而不敢言;13岁一15岁,唇枪舌战。我暗暗下定决心,明天我要争取“理解万岁”。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了的,即便是开了花,结了果的树。尽管你早就不是一个小孩子了。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强烈地渴望着摆脱一直罩在自己头上的,父母精神的雨伞,想象着争取独立驾驶着命运的小舟,在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冲浪。对于父母一些过于谨小慎微和原始侏守的生活观念和人生古训开始怀疑,甚至嘲笑,更不满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干涉和指责。

面对那些“桀骜不驯”的孩子,我们不必惶惶不安。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满腔心血,目的便是让孩子长大成人,成人则意味着独立;终有一天雏鹰会飞离温暖的家自由地在蓝天飞翔,过多的遮护只能抑制了他们的成长,使这些孩子永远不能长大,依赖于父母,把握不了自己的方向.由此看来,孩子的反抗心理也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口度过人生的危机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就像一群光屁股的小天使,迫不及待地要奔向迷人的大海中去嬉戏、打闹,但谁都知道得提醒他们带上救生圈,否则是很危险的。

人们喜欢把青春想象成温柔轻盈的“田园交响曲”,却不知青春期隐伏着种种人生危机。这时的人,如似大自然的阳春三月,虽有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美妙风景,但也有惊蛰雷鸣,气候多变的复杂天气。此刻,青年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容易出现一些失误与动荡。

在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有要求自由的心理倾向,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高,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还是比较肤浅的,因此不能对自已的行为做出恰当的判断。常常和父母对着干,无论父母说什么都认为是对他的一种约束,形成逆反心理,盲目地追求自我。

拿现在的“追星族”来说,崇拜歌星、影星、球星的狂热程度不亚于炎炎夏日。某日下午,上海国际电视节邀请了一位歌星,这位歌星还未抵达,在他将要下榻的锦江饭店周围便有很多显然是刚刚放学的少男少女在等候。有一女生,从市区东北部的学校出来一路打听赶来。此后,在这位歌星留在上海的几天内,不分白天,黑夜,前来顾盼的歌迷落绎不绝,其中居多的仍然是些中学生。

有许多中学生把明星看作心中的偶像,追求明星们的风度。确实有许多明星的风格能给人以美好,在心灵上形成振荡,然而“追星”的狂热程度却不得不令人咋舌,不论明星的照片贴画,就连明星的私生活都整天收集,掌握得一清二楚,如此痴迷我们就不能不怀疑“追星”的真正意义所在了。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潇洒故,香烟不可抛。”这是不少男孩子们的口头禅,无论什么时候走在大街上,都会看到许多“小烟民‘叼着烟悠闲自得地溜达着样子,据调查,许多中学生吸烟是为了追求一种大人的感觉,以为抽烟是值得自豪的事,不会抽烟就矮人一截,算不上真正的男子汉。调查中我问一个中学生“你知道抽烟对身体有害吗?”他回答道:“听宣传是这么讲,可是我爸抽了那么多年烟,不也没事吗?那尽是吓人的。”跟着大人学,已经是中学生抽烟的普通原因。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青春期会卷起强烈的心理狂飙,情绪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青存是匹野马,富于活力也容易失蹄,它的驾驶者就是人们自己。精神病专家断言:十五岁左右是青少年变态心理的危机时期。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刚上初二的吕震离家出走了,原因只是父母不给他买380元—双的耐克鞋。因为这双鞋他同父母吵过好几次架,最后以为父母故意与他过不去,悄然离家。这种例子实在让人惊讶,行为的冲动达到了无知的程度,情绪的激动使他不能理智而冷静地思考问题。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认为,青年在经历危机期时有三种类型,第—种是激情和危机型,青春期好象是在再生中度过,最后在再生中产生新的“自我”;第二种是平静新进型,从少年生活跨入成人生活时,没有个性本身的深刻而急剧地变化;第三种是个人本身能地,积极地,有意识地约束和教育自己,凭意志的力量克服内心的忧虑和危机,这是人们高度自我监督和自律的模范。我们应当努力加入第三种类型。

  虽然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无论做什么  都要有个度,尤其在还不懂得度是什么的时候,一定要在情感过于激奋地涌流时,理智地关一下闸门。

点击数:1168次 【字体: 加入收藏 打印文章